警惕人工智能成诈骗工具 讯息

来源: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2023-07-01 14:05:39


(资料图片)

本报特约评论员 许朝军

生成式人工智能(AI)横空出世后,仿佛成了一块烫手山芋,其带来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影响被广泛瞩目,而负面作用也面临众多诟病。近来,“人工智能诈骗正在全国爆发”登上网络热搜,内蒙古包头警方披露,不法分子利用人工智能换脸和仿声技术,在微信视频中冒充受害者朋友,10分钟内就骗取了430万元。

科技是一把双刃剑,所有科技创新与发展都面临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”的尴尬。比如,当初火药的发明、细菌的发现,以及众多军事科技的发明,如果不用于战争,都充满着值得期待的美好未来。生成式人工智能注定也是如此。如果从技术创新角度出发,其广泛用于娱乐、数字艺术、传媒广告、教育、语言翻译等,必将会让这些领域的发展如虎添翼;而一旦被运用于军事角逐、虚假信息制造,必然成为让人触目惊心的“破坏者”。

人们应用“宽严相济”的理性态度看待生成式人工智能。“宽”指的是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、服务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,支持其沿着健康、理性、文明、道德的方向发展,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。“严”主要是指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,依法规范和治理。近日,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其中明确,国家支持人工智能算法、框架等基础技术的自主创新、推广应用、国际合作,鼓励优先采用安全可信的软件、工具、计算和数据资源。同时拟规定,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应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,生成内容应真实准确,采取措施防止生成虚假信息。这是从严治理的一个信号。监管本质上是对技术正确发展最为重要的支持。

此外,对大众而言,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心态,尽可能选择正规的、有口碑的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易和沟通。其次,在面对冒充熟人式诈骗时,我们需要多加核实身份,并谨慎处理任何涉及资金转账等敏感信息。更重要的是,我们需要注意个人信息保护,避免个人信息泄露,以减少受到不法分子攻击的风险。▲

关键词: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