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家小店万家灯火|想用手艺守住小店,“用心努力的人,运气都不会太差”

来源:钱江晚报 2023-06-12 08:11:05

潮新闻客户端 孙晶晶


(资料图)

千家小店万家灯火。

小店是最具烟火气、竞争最激烈的商业终端,也是最有人情味、连接城市肌理的毛细血管。

杭州百家小店调查第三季新鲜出炉(专题报道戳这里),杭州小店的故事每天都在继续。

街头小店来来去去,有的全新出发,有的柳暗花明,也有的黯然退出。

探究这些小店兴衰的背后,同样也是在讲述普通人的生存故事。

和潮新闻钱江晚报一起,走近小店店主,关注千家小店背后的万家灯火。

小便利店:为了客流,一天守店16个小时

上午10点是威好便利店店主娟子一天中,最空暇的时候。

之前的这一波早餐上班高峰刚忙好,店里的帮工小姑娘也来上班了,她才有空坐下来盘一下账。

今年39岁的娟子来自台州仙居,从2012年开始来杭州打拼,一直都是开便利店。

最初,店开在下沙金沙湖,2017年她把店搬到了江秀街。

“也是很偶然的一次机会,逛到江秀街,看到这里有不少楼盘都在施工,觉得人气应该不会差,再加上自己也想换个环境,我就把店开到了这里。”

一开始,租的店铺面积比较大,有100多平方米,“房租太贵了,一年要60万,有点吃不消。”后来就把店搬到了旁边一家较小的铺子,面积50平方米左右,房租只要10多万元。

娟子的铺子,是典型的便利店装修,一进门摆放的是最快消的矿泉水,饮料,中间区域是几排货柜,林林总总摆放了几百个品类的小商品,后面是一个小仓库。

“社区便利店,和大超市不同,卖的都是客人们急需的。平均客单价不高,一个客人进来可能只消费几块钱,店铺要想赚钱,全靠人流量。”

娟子的选址眼光还不错,当初刚搬来的时候,店铺旁边的楼盘也才刚建成,后来居民陆续入住,人气旺了起来。

为了增加营业额,娟子将小店一天的营业时间延长到了16个小时。每天早上6点开门,晚上10点关门。

守店是辛苦的。她每天早上5点就要起床。她在离家两公里左右的一个小区租了一个小套间,60平方米,租金4000块。

“开店已经很辛苦了,所以想住得舒服一点。”另外,租这么大的房子,也是考虑到家里两个小朋友要来杭州过暑假。

在很多人的眼中,娟子是幸福的,生了一双乖巧的子女。儿子今年14岁,女儿今年10岁。

孩子们平时在老家上学,她每个周末都会抽空回去看孩子,从杭州开车回老家,只要两个小时。

“这家便利店,现在主要负担我们一家基本的生活开销。”娟子说,在杭州开店很安心。所以即便这两年,老公去广州做工程,家里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不少,但她依然坚持经营。

“杭州人很热心,社区对我们也很照顾,给所有的商铺店主都建了一个群,里面还有社区、派出所、物业工作人员。遇到什么问题,可以随时在群里留言,他们都会第一时间解答。”这是杭州带给小店店主娟子的温暖。

当问到生意最近有啥变化?娟子若有所思地想了一下,回答说:客人来店的频率增加了。

“我们这边不是旅游景点,客流量基本上不会有明显的增加,来光顾的都是周边的居民和写字楼上班族。以前疫情期间,客人有什么想买的都是拿了就走,现在中午休息,晚上加班都会来逛一下。”

当初的房租是五年一签,今年小店的租约就要到期了。娟子也在考虑要不要回老家,“孩子正是需要陪伴的时候,人生就是这样,不可能一条直路走到底,总会走到岔口面临选择,就看这个阶段,天平的重心更倾向于哪边。”

小面馆:店名别样,想带给顾客暖暖的家的感觉

阿威给自己的小面馆取名“芦苇”。看似飘逸的名字背后,其实是一个谐音梗。

来自湖北的阿威2013年来杭州,开这家小面馆之前,他做的都是离不开食材的工作。

学过厨,在饭店做过冷拼师傅,批发过食品,不过他最得意的还是自己的卤味技术。

芦苇取自卤味的谐音,一家杭帮面小面馆就这样应运而生了。

芦苇面馆选址文一路的一家沿街小店铺,面积不大,只有30平方米,大约可以容纳20个食客同时就餐。

阿威就住在面馆后面的翠苑二区,2016年买的房子,其实开这家店,他也是想兼顾家庭。

妻子是杭州一家医院的护士,平时工作比较忙。家里的娃还小,今年9月份才上幼儿园,“如果像以前那样当厨师,根本没时间照顾家里。自己当老板,时间自由一点,心态平和一些,总能赚到钱的。”

中午11点-下午1点,下午4点半-晚上8点,阿威安排了两个每天相对固定的开店时间,其余时间留给家人。

为什么选择开面馆?阿威说,一来毕竟是自己擅长的餐饮老本行,二来杭帮面不管是做起来还是吃起来都比炒菜方便,符合现代人的快餐习惯。

“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,一碗热腾腾的汤面,总能给人家的温度。”

2020年5月,芦苇面馆开张了。转让成本、加上房租、装修,差不多花了30万。阿威算过,小店每天的流水要有600元才不会亏本。

因为临近社区,小店做的都是街坊生意。老小区老住户多,喜欢吃面,开店起初,生意还不错。

他给自己定了一个KPI,一个月至少给家里上交2万块家用。“总的来说,生意还算稳定,但是明显感觉顾客的消费能力不如以前了。”

芦苇面馆的餐单上,面食有近三十种,还有9款盖浇饭。最便宜的蛋炒饭10块钱,最贵的藤椒牛肉面26元。

“之前顾客进店,点个面,再加点小料,消费二三十块是常事,现在大家普遍消费的是10多块的面条,也不加料了。”

阿威也在考虑去离妻子单位比较近的闲林板块看看房子。

“如果房价合适,我们想在闲林再买一套新房。毕竟现在的房子面积不大,孩子渐渐大起来,也想给他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。”

要是今年会买新房,阿威就考虑结束这家小店面,就近在新住处再找一家店面继续开。

“新店我也大致谋划了一下,面的品类不需要太多,集中做好几种精品,这样品质有保证,原料采购,面食出品也可以稍微增加点规模,店铺的营业额才能搞上去。”阿威说,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,只要自己坚守,生活总是会越来越好。

面包房:想用手艺守住小店,“用心努力的人,运气都不会太差”

66#面包房上过西湖区翠苑街道推介的美食榜。在周围一众餐饮小店中,显得有些“格格不入”。

白色的店面装修,仿佛是从杂志里走出来的街头面包房,非常适合拍照打卡。拉开老式的玻璃白门,店内的面包香便再也藏不住了。

店铺老板娘Kiko是位来自江苏的妹子,说话很温柔,尽管戴着口罩,也能感受到她的盈盈笑意。

小店的面积不大,只有24平方米,但处处显露着Kiko的“小心思”。手绘的咖啡单,手写的餐牌,用心装点的摆件,都出自她之手。

看得出来,这是一家用心经营的小店。

66#面包房去年11月开张,才经营了半年多。开店之前,Kiko一直在上海从事烘培行业。

也许很多女生都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甜品店,简单又不失精致。夏日午后,一杯咖啡,一块小甜品,悠闲淡然。

“但是真正从事这行,才知道它的辛苦。”做了9年烘培的Kiko说,之前在上海的甜品店上班时,工作节奏太快了,烘培打包出品,一切都好似上紧了发条。一直到2019年宝宝出生,她的工作生活节奏才慢了下来。

2021年,刚好在杭州开店的朋友让她过来帮忙,她就和老公来了杭州。

“当时看到朋友的小店经营得还算不错,也想着检验一下自己多年的烘培手艺。感觉疫情就快过去了,就想试一试。”Kiko很快将想法付诸行动,跑店面,进设备,装修……2022年11月,她的第一家店就开张了。

开业没多久,大家就经历了一波阳性感染。但是“阳过”之后,马上就迎来了一波生意旺季,“今年一二月份的生意特别好”。

但3月之后,生意仿佛停滞了。为了应对生意转淡,Kiko也在努力。

但是摆在眼前的各种经营成本还是给她不小的压力。除了最基本的房租,还有原材料。

Kiko对品控特别严格,店里产品卖的产品90%以上用的都是进口原料。“原材料普遍上涨了1.5倍,拿黄油来说,疫情前一箱的价格是900元,去年价格最高的时候涨到了1600~1800元。”

Kiko说,夏天是烘培行业的淡季,不过她相信自己的手艺,会守住这家小店。“我要身体力行地告诉孩子,用心努力的人,运气都不会太差。”

关键词:

返回顶部